【非洲經濟總體概述】
2014年非洲國家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3.9%,高于全球平均的3.3%和2013年非洲大陸平均增長紀錄3.7%。2015年非洲的GDP增長率為3.7%,但是非洲2016年GDP增長率卻只有1.7%,2017年,非洲大陸平均經濟增長率有望上升至3%左右。
非洲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達到了7.1%,成為非洲大陸經濟增長的最佳區域。其主要經濟體,如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坦桑尼亞看到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分別是10.3%,6.1%,和7.1%。
非洲西部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為6%,因為石油價格的下降和埃博拉危機,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能有如此的表現值得稱贊。尼日利亞,非洲最大的經濟體,國內生產總計的增長率為6.3%。
中部非洲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為5.6%,該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困擾的問題涉及安全和政治上的不穩定。加蓬增長5.1%是由于非石油部門的擴張,而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9%,這是由采礦業和農業部門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更大的基礎設施的投資驅動。
北部非洲的平均增長率為1.7%,2013年為1.6%,因為它繼續從政治動蕩的阿拉伯之春中恢復。阿爾及利亞GDP增長4%,摩洛哥增長2.7%和埃及增長2.2%。
南部非洲平均增長2.7%,相比2013年的3.6%有所下降。南非由于結構性瓶頸增長1.5%,緊張的勞資關系和較低的投資者和客戶的信任都有很大關系。莫桑比克由于礦產的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6%,贊比亞和馬拉維因為石油和天然氣勘探GDP分別增長5.7%。
【工業】
2008年。工業非洲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洲。大多數國家經濟落后。采礦業和輕工業是非洲工業的主要部門。黃金、金剛石、鐵、錳、磷灰石、鋁土礦、銅、鈾、錫、石油等的產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輕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紡織為主要。木材工業有一定的基礎,制材廠較多。重工業有冶金、機械、金屬加工、 化學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剛石琢磨、橡膠制品等部門。?[2]?
【農業】
2008年,農業在非洲國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非洲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有麥、稻、玉米、小米、高粱、馬鈴薯等,還有特產木薯、大蕉、椰棗、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經濟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劍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煙葉、天然橡膠、丁香等的產量都很高。乳香、沒藥、卡里特果、柯拉、阿爾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
畜牧業發展較快,牲畜頭數多,但畜產品商品率低,經營粗放落后。
【海洋漁業】
漁業資源豐富,但漁業生產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近年來淡水漁業發展較快。
非洲的年漁獲量1970年為400萬噸, 占世界漁獲量的5.88%,1978年為430萬噸,占世界漁獲量的5.97%,人均年消費量為9公斤。大西洋海面是世界的漁業水域,歐洲、日本、韓國、蘇聯等的漁船出入于從摩洛哥到幾內亞、哥特吉卜埃爾的廣大海域。流經南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的班哥拉寒流給沿海帶來了豐富的魚群、漁船進出十分頻繁。
【交通運輸業】
截至2008年,非洲是世界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后的一個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體系。大多數交通線路從沿海港口伸向內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另有鐵路、海運等方式。南非共和國、馬格里布等地區是非洲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的地區。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區則是沒有現代交通運輸線路的空白區。非洲有公路約130多萬千米,鐵路約78000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2000千米。海運業占重要地位。航空業發展較快。
【非洲饑荒】
熱帶氣候和沙漠造成的土地干裂、風沙侵蝕使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饑魔久久地困擾著非洲。
公元1982~1984年,非洲大地持續三年干旱。而在此之前,非洲已經遭饑餓的蹂躪,慘不忍睹。自從進入1977年以后,非洲每年都有多達20~30個國家發生糧荒,其中經常嚴重缺糧的國家有15個,這些國家的人口總和是非洲總人口的1/2.而到了1982~1984年,受災范圍進一步擴大,從非洲南部一直擴大到東非、撒哈拉沙漠附近地區。連一直風調雨順的非洲南部也遭到了歷史上的最大旱災。聯合國把這次大旱稱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災難”。
有人認為是非洲極度的人口膨脹造成的,失控的人口加劇導致了糧食短缺危機的出現。也有人說是生態環境被破壞所致。